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技术等新技术革新浪潮推动下,全球制造业正从组织模式、生产模式、服务模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以德国“工业 4.0”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创新模式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推广为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协作机器人作为工业机器人家族的后起之秀,近年来,在各大厂商和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下,其创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
然而,在新市场快速兴起的过程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往往成为常态,特别是面对当前以创新为核心驱动,以 5G 通信、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技术支撑,推动不同产业间、行业间实现跨界融合发展的“智能经济”新时代。协作机器人如何把握“智能经济”发展机遇,快速找准市场定位,推进产业化进程,值得协作机器人厂商深入思考与探究。
一、协作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
有两个主要区别:
首先,两个机器人的目标市场不同。
起初,协作机器人的研发是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劳动力水平,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从而避免劳动力外包(离开中国的工作岗位)。
因此,协作机器人最初的市场是中小企业,而协作机器人的发展壮大,也同样离不开中小企业。
二来,它们所替代的对象不同。
传统的机器人取代了生产线上的机器。机器人是整个生产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某个环节的机器人发生故障,整个生产线可能会在没有设计备份的情况下关闭。
相比之下,协作机器人具有柔性的特点。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具有安全、成本低、使用方便等特点。协作机器人的主要卖点之一是灵活性和开放性。协作机器人提供了丰富的脚本语言扩展库。利用脚本语言的特点,使软件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更丰富、更灵活的功能。
协作机器人可以扮演多种角色,通常是服务角色和工业角色。面向服务的协作机器人用于在公共场所提供信息、运输货物或提供安全保护。
中国协作机器人发展
面临瓶颈及趋势展望
核心零部件技术缺失,是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核心零部件缺失是长期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协作机器人为保障其灵活性、安全性及生产柔性,使用了如直驱电机、安全控制器、关节扭矩传感器、安全控制器等诸多传统工业机器人没有使用的核心零部件,国内市场存在较大技术空白。
如完全采购国外产品将会大幅提升国产协作机器人制造成本,从而失去价格优势。以直驱电机为例,在相同扭矩条件下,国外主流直驱电机产品价格为国内产品价格的3-4倍。
加速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实现产业智能化升级成必然。
当前,协作机器人作业仍然需要根据实际作业需求,按照后台程序预设实现规定动作的运行,其操作精度完全取决于核心零部件控制精度,更换作业时需要人工重设机械臂运动轨迹。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视觉、生物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将赋予协作机器人“智慧大脑”使其具备自主判断、感知、学习、分析决策和人机交互能力。同时,通过嵌入智能算法,可对协作机器人作业误差进行误差补偿,从而提高协作机器人的适用水平。
钛虎一体化关节(电机)
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精准控制、小体积、更智能、更高效。
低功率编码器,待机电流仅需46UA。
结构紧凑,同扭矩下体积达到了极致优化。
串联结构,一线多联。
软件简单,极易上手。